首页>热点 > >正文
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李小丹,她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创造了精彩的生活-全球报资讯
2023-05-23 09:08:02来源:草根情感故事茶社

李小丹是六七届高中毕业生,她在学校时学习成绩很好,表现也很好,高中毕业后原本可以招工进厂参加工作的,可因为她当副厂长的父亲贪污了单位的五十八元公款,李小丹也受到了连累,成了待业青年。

1969年3月份,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李小丹和她妹妹李小彤坐上了北京开往陕西的知青专列,她姐俩也加入到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行列。在陕西铜川停留一晚,然后转乘敞篷卡车,经过四天的长途跋涉,最终来到了陕北的杨家塬大队,她姐俩和十三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杨家塬二队插队落户。

图片来源网络


【资料图】

陕北的杨家塬大队地处陕北高原的丘陵地带,周围都是连绵起伏的丘陵,那里土地贫瘠,沟壑纵横,当地老乡的生活非常艰苦,家家都为吃穿愁肠。

十五名北京知青突然来到了杨家塬二队,二队队长杨清明可愁坏了,队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吃住可成了天大的问题。当时公社说给杨家塬大队分派三十名知青来插队落户,大队书记觉得人数太多,他专程去了公社,找到了公社书记和知青办主任说明了情况,希望公社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减少到杨家塬大队插队落户的知青人数。公社陈书记也觉得杨家塬大队耕地少土地贫瘠,当时答应为杨家塬大队减少十名插队知青。可其他大队都不同意增加插队知青人数,杨家塬大队最后还是来了三十名北京知青。

二队队部就两孔土窑,窑里堆满了杂七杂八的东西。牲口棚那边就有一孔能住人的土窑,窑里的土炕只能睡三四个人,两名饲养员都是老光棍,他俩吃住都在那,就算把他俩都撵回家,知青们还是没办法一起居住。考虑再三,杨队长只好把北京来的十五名知青分派到社员家居住,一家一名知青,连吃加住,三天一轮换。

这十五名北京知青年龄最大的就是李小丹,十九周岁,她是唯一的一名高中毕业生。年龄最小的是一名叫赵发强的男知青,还不满十六周岁,初中差一年没毕业。李小丹的妹妹李小彤十七岁,也是初中毕业。李小彤本想和姐姐一起吃住,可队里的规定是一家安置一名北京知青,杨队长也不好把她姐俩安排在一起。

在来陕北插队落户之前,李小丹她们就知道陕北的生活很苦,她们也做好了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可到了陕北她们才知道,陕北的实际情况比预料的还要糟糕,她们在社员家虽然吃的是玉米面和高粱面两掺的净面(纯面粉)团子,可老乡们一家老少吃的都是菜团子和糠团子,菜团子和糠团子里面只掺了很少的玉米面或高粱面。中午有一碗炖菜和半碗咸菜,可社员们都不动筷,基本都省给知青吃。看看乡亲们的伙食,知青们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知青们之所以能吃净面干粮,主要是他们下乡插队的第一年有国库供应粮,要不然,也会和当地老乡一样吃菜团子或糠团子。

经历了三年的劳动锻炼,知青们基本适应了陕北艰苦的生活环境,也学会了干各种农活,知青们最大的收获是上级拨下了建房款,队里在村头为知青们打了两孔新窑洞,知青们有了属于他们的住所,也有了做饭吃饭的地方,他们再也不用到社员家里吃派饭了,再也不用和社员了挤在一铺土炕上睡觉了。

1973年秋后,大队书记杨云智突然来到了二队的知青点,他让一名男知青把李小丹叫到了土窑外面。原来,杨书记是来给李小丹说媒介绍对象的。

一听是这事,李小丹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她说暂时还不想考虑这事。杨书记却一本正经地说:“啊呀,在咱杨家塬大队,像你这么大的女子早就嫁人结婚了,娃娃都满地跑了。你再不考虑个人问题,晚两年就嫁不出去了。再说了,我给你介绍的这个后生也读过书,在县基建队做饭,虽是临时工,人家可是挣工资的人,说不定以后还能转成正式工人。那人长得也不赖,只是咱大队的女子他都看不上。”

一同来插队落户的知青们都不赞同李小丹找一个农民成家,李小丹的妹妹也反对姐姐嫁给农民,李小彤还往北京写信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她父母,她的父母对此坚决反对。可经不住杨支书的软缠硬磨和杨队长的劝说,李小丹的立场动摇了,毕竟自己也许二十四岁了,左思右想,她答应杨书记和那个后生面对面地相看相看。

图片来源网络

那个年轻后生叫刘春阳,和李小丹同岁,在县城基建队食堂做饭,他是杨书记婆姨的娘家侄,刘春阳的父母住在一山之隔的刘家坪二队。

第一次相看,李小丹对刘春阳的印象还不错,他个头一米七五,模样周正,皮肤也不那么黑,牙齿挺白的。刘春阳之所以托他姑父介绍李小丹,因为他之前见过李小丹,李小丹长得很漂亮,个子也高,还有文化,他做梦都想娶这样的女子做婆姨。

两人交往了一年,1974年秋收后,在家人的反对声中,李小丹和刘春阳领了结婚证,结为了夫妻。结婚后,李小丹离开了杨家塬大队,去了刘家坪大队,成了刘家坪二队的社员。一年后,李小丹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她做了妈妈。

1975年年末,李小丹的母亲办理了病退手续,李小彤返回北京,接替了她母亲的职位。妹妹返京后,李小丹失落了好一阵子。

到了1977年秋天,一同到杨家塬大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当兵的当兵,上大学的上大学,没被推荐上大学的知青也大都通过招工离开了杨家塬大队。看一同来插队的知青大都离开了农村,李小丹心里更加失落,她也想通过招工离开农村,可每次下发招工名额,都没有李小丹的名字。实在等不及了,李小丹去了公社知青办,知青办主任说已在农村结婚生娃的知青暂没有招工计划。

回到家,李小丹躺在窑里的土炕上睡了半天,午饭和晚饭都没吃。村支书听说后,找到李小丹进行开导劝说,还答应让她到村里的小学当民办教师。

1981年秋天,李小丹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终于考上了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分配到公社中心小学任教,转成了正式教师。

公社中心小学离刘家坪十五里路,为了教育好两个娃娃,李小丹把她的两个娃娃都带到了自己身边,让不识字的公公婆婆带娃,她不放心。她的丈夫还在县里工作,一个月回家一次,娃娃的教育和生活问题根本没办法过问。

李小丹在公社中心小学担任教导主任,要给好几个年级的学生上课,还要照顾自己两个娃娃的学习和生活,天天忙得她脚打后脑勺,每天都要很晚睡觉,天不亮就得起床给两个娃娃做饭,学校的老师们都很心疼她。

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就有回报。1994年,李小丹的两个娃娃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安交大,她的辛勤付出总算换来了丰厚的回报,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李小丹呜呜大哭,泪如涌泉。那是委屈的泪水,那是激动的泪水。两个娃娃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李小丹才带着两个娃娃回北京看望父母,她结婚后那是第一次回去看望父母。看到外孙子和外孙女,李小丹的父母搂着两个孩子呜呜大哭。因为当初不同意大女儿嫁给陕北农民,李小丹的父母一直不肯原谅李小丹,他们当初还说过没有这个女儿的绝情话。

目前,李小丹的两个孩子都生活在西安,他们都生活得很好。李小丹和他丈夫在西安帮儿女看了几年孩子,等孩子大了,他夫妻俩又回到了陕北的刘家坪村。有人问李小丹:“你儿子闺女的条件都那么好,你们城里也有楼房,为什么还要住在刘家坪?”李小丹却笑着说:“住惯了陕北的窑洞,睡惯了土炕,也习惯了农村的生活,现在已经离不开农村的田园生活了。”

去年秋天,曾经在陕北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到杨家塬看望乡亲们。赵发强笑着问李小丹:“小丹姐,当初我们都返城了,只有你一个人留守在了陕北,你对当初的选择后悔吗。”“没有什么后悔的,我现在生活的不比别人差,我的丈夫厚道善良知冷知热,我的娃娃也争气,我后悔什么?”李小丹说话的声音很响亮,她的笑声很甜。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大家都很敬佩李小丹,也很羡慕李小丹,大家都说,李小丹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勤劳,创造出了精彩的人生和生活。(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用了化名)

作者:草根作家

标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