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全球快消息
2023-05-27 06:02:11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路径。


【资料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人才的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供给不足,校企合作的“冷热不一”“一头沉”的状况始终存在,“两张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大关口,传统的发展优势正在弱化,深层次矛盾问题逐步显现,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应用型高校存在治理模式落后、体系建设不畅、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双师型”师资队伍稀缺,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要更加关注实际需求,以培养符合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产教融合是产业相关组织与教育科研相关组织在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是一种提高产业相关组织与教育科研相关组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双方深度融合发展的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质是促进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内异质性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扩大就业创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

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发挥产教融合的系统性牵引作用,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精准对接、要素全方位融合。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跨界、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成为应用型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探索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促进各要素相互推动、相互影响,“跃迁”性形成更加稳定和有序的平衡态,在提升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以产教融合优化治理为保障

健全综合评价,完善结果运用。一方面,打破封闭办学、自我评价的发展链式,构建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的作用,让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另一方面,提高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意识,注重将可转化的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服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完善结果运用,将评价作为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综合发挥导向、调控和改进的作用。

建立重实绩、重发展、重贡献的评价机制。要将产教融合建设纳入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产教融合统计评价体系,积极发展市场化评价,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规范第三方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以产教融合师资建设为抓手

完善教师认定标准和培养评价体系。修订认定标准和办法,完善应用型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办法,将体现专业教学水平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双师素质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实施应用型高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制度化要求定岗实践、企业实习等安排。另一方面,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柔性从教渠道,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推动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行业能工巧匠与高校教师双向流动。

壮大产业教授、企业特派员队伍。聘请产业教授,共建研发载体,开展科技合作,参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资源库开发、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联合指导学生,承担实践性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工作,推动所在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项目申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承担高校科研成果中试放大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推进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设立高校企业特派员选派和项目校外辅导员聘任制度,支持和鼓励企业技术人员赴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职业规划导师,健全以企业为主导、高校为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为中心

突出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通识课程的改革和重构,有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细化、个性化。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彰显产教融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深化产学研用合作,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模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全球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终身学习能力、创造力、数字化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数智时代的产业发展增加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供给。以中外合作办学和示范性产业学院引领产业学院集群建设,将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整合社会资源协同育人。深化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性教学和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搭建研训平台、创设双向发展机制、开展跨界跨区交流、聘请校外辅导员进校园等举措,多样化培育、多元化发展、多渠道实施,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边界,促进学校内外、体制内外资源的深度融合,建立起以“企业工作办、社会实践基地、家促会、实践活动中心”为代表的新型教育供给、服务平台和协同机制。

(作者王日华系广州工商学院校长、教授;黄鹏系广州工商学院副研究员。)

标签:

相关新闻